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为可穿戴设备市场注入了新动力。
北大教授团队
研究用植物攻克癌症
癌症作为致死率较高的疾病之一,一直是人类亟待攻克的难题。
12月21日晚间,据央视新闻报道,来自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教授杜鹏,用短短6年时间就在世界顶级期刊《cell》上发表了两篇关于人类健康的重量级论文,其中一篇提到肿瘤治疗的新策略。
据悉,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杜鹏教授和团队另辟蹊径,提出利用植物中的一种蛋白,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实现对恶性肿瘤的广谱抗性,这种跨物种基因工程技术为人类治疗癌症提供了一种新策略。
杜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起点。这个真有可能治疗人的肿瘤,我们觉得现在很有信心,它应该能推到临床去。”
不管是全球还是中国的药物研发中,抗肿瘤药物都占据最大比重。从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近两年发布的《中国新药注册临床试验进展年度报告》和《药品审评报告》来看,中国抗肿瘤创新药研发取得显著进步,迎来众多突破,包括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细胞治疗等,新药临床试验数量不断攀升,临床试验实施效率和质量逐步提高。
据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A股市场上,有超过40家上市公司在抗癌领域有产品落地或进行研究。今年前三季度,这些公司研发费用合计达到248.57亿元,占营收的比例为11.73%,远远强于同期A股整体的研发强度。
4家公司研发费用超10亿元,分别是百济神州-U、恒瑞医药、复星医药、科伦药业。百济神州-U研发费用为101.66亿元,高居榜首。
百济神州-U是一家全球肿瘤治疗创新公司,专注于发现和开发创新性疗法,公司半年报显示,目前共有3款自主研发并获批上市药物,包括百悦泽?(泽布替尼,一款用于治疗多种血液肿瘤的布鲁顿氏酪氨酸激酶(BTK)小分子抑制剂)、百泽安?(替雷利珠单抗,一款用于治疗多种实体瘤及血液肿瘤的抗PD-1抗体免疫疗法)和百汇泽?(帕米帕利,一款具有选择性的PARP1和PARP2小分子抑制剂)。
8家公司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超10%,包括迪哲医药-U、君实生物-U、百济神州-U、神州细胞-U、汇宇制药-W。
研发强度最高的是迪哲医药-U,今年前三季度公司拿出5.68亿元投入研发,占营收的比例达到167.74%。据2024年半年报,公司自主研发了针对晚期肺癌的小分子靶向抑制剂新药DZD6008,并成功将其推进至临床阶段,期待解决晚期肺癌未满足的临床问题。
新设备较传统可穿戴能量
采集器能效提升280倍
据科技日报,韩国科学家开发出一种三维可拉伸压电能量采集器。这款设备可以附着在皮肤或衣服上,将身体的运动转化为电能收集起来。与传统可穿戴能量采集器相比,新设备的能效提高了280倍。相关论文发表于新一期《美国化学会·纳米》杂志。
能量采集器基于不同的工作原理,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依靠摩擦生电效应;另一类依靠压电效应。最新设备基于压电效应,通过皮肤的弹性或关节运动等身体活动,巧妙地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据悉,过去虽然也有科学家尝试研制压电能量采集器,但其中大多数采用有机或复合基压电材料,这些材料能效相对较低,这也大大限制了它们作为可穿戴能源设备的使用。
最新开发的设备基于具有很高压电效率的锆钛酸铅(PZT)。研究人员将PZT设计成对变形不敏感的三维结构,使其兼具高能效和可拉伸性。此外,他们还设计开发出一种全新的曲率特定耦合电极,将电极分成不同部分,确保设备产生的电能不会相互抵消。
研究人员表示,在上述技术的强力支撑下,他们研制出的能效比传统拉伸压电能量采集器高280倍。他们希望这项技术能进行商业化生产,应用于实际生活。
AI驱动智能穿戴设备快速发展
可穿戴智能设备是指通过穿戴式技术设计并开发,能够直接穿戴在人体上,具备智能功能的电子设备。这些设备通常集成了各种传感器、微处理器、无线通信模块和电池,能够实时监测用户的生理参数、环境数据等,并通过无线网络与其他设备或云端进行数据交互与处理。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普及应用以及人工智能(AI)科技浪潮涌动,我国智能穿戴设备产业快速发展。
国际数据公司(IDC)发布的《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显示,作为全球最大的腕戴设备(包括智能手表和手环产品)出货市场,中国引领全球增长。
2024年前三季度,在全球腕戴设备市场出货量同比下降1%的情况下,中国腕戴设备市场(包括智能手表和手环产品)出货量为4580万台,同比增长20.1%。其中中国智能手表市场的出货量为3290万台,同比增长23.3%;中国手环产品市场的出货量为1290万台,同比增长12.6%。
IDC预计,2024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达到5.597亿台,增长10.5%。预计到2028年底,出货量将增至6.457亿台,复合年均增长率为3.6%。
机构看好的
高增长潜力股名单出炉
据数据宝统计,A股市场上涉及智能穿戴业务的概念股逾150只,截至12月20日收盘,概念股合计A股市值2.69万亿元。今年以来,概念股平均上涨16.79%,跑赢同期上证指数;4股累计涨幅翻倍,分别是润欣科技、光启技术、恒玄科技、协创数据。
润欣科技累计涨幅244.81%,排在第一;该公司在智能穿戴领域的SOC芯片和近场扬声器件,有应用于客户的AR眼镜和AI眼镜产品。
哪些概念股未来具备增长潜力?根据5家以上机构一致预测,2024年—2026年净利润增速均有望超30%的概念股有23只。
以最新收盘价与机构一致预测目标价相比,6股上涨空间超10%,分别是格科微、京东方A、蓝思科技、快克智能、长电科技、松井股份。
从资金流向来看,上述23只概念股中,12月以来机构净买入超1亿元的仅4只,分别是歌尔股份、瑞芯微、移远通信、恒玄科技。
歌尔股份获机构净买入8.18亿元,排在首位,该公司为消费电子领域龙头之一,主营产品涵盖有线/无线耳机、智能音箱等智能声学整机,以及MR混合现实、AR增强现实、智能可穿戴、智能家用电子游戏机及配件、智能家居等智能硬件产品。

15960120241221.png

15960120241221.png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21 个回复

倒序浏览
感谢楼主,受益匪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感谢楼主,学到了知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精彩讨论,期待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这个帖子让我对某个领域有了更深的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感谢大家的分享和讨论,让我受益匪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感谢大家的热情参与和积极讨论,让这个论坛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这个观点我之前没有想到过,感谢楼主提供了新的视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新手上路 2024-12-28 12:07:53
9#
楼上的分析很到位,让我豁然开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3下一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