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AI时代,芯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和很多人理解的狭义的芯片概念不同的是,在广义的芯片中,小到厨卫家电,大到车机互联,都需要不同的芯片。
就拿现在的新能源汽车来讲,一台电车就需要一千多枚不一样的芯片。而新能源汽车,就是我国正在发展的核心产业。
时间退回数年前,被美国遏制芯片的经历还历历在目。但现在,这种束缚正在被打破。
芯联集成用了5年的时间,完成了上市。芯联集成也是国内最大的IGBT生产基地之一,在SiC MOSFET出货量上稳居亚洲前列,是国内产业中率先突破主驱用SiC MOSFET产品的头部企业。
     芯联集成车间
在今年4月,芯联集成还完成了8英寸SiC工程批的下线,预计到2025年 ,8英寸 SiC就能实现量产。芯联集成也立足于车规级 BCD平台,是国内在该领域布局最完整的企业之一,其工艺技术研发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同时,芯联集成还在进行MEMS、IGBT、MOSFET、模拟IC、MCU的研发和销售,涉及到的领域有新能源、工控、家电等诸多重要领域。
正是有像芯联集成这样的中国“造芯”企业大规模地投入研发,才让国产芯片一步步地走上了自主的道路。尤其是在当下不确定的大环境下,像芯片这样的核心高精产业更是要掌握在自己企业的手中。
从6英寸到8英寸,更大芯片更高水准
芯片越小越好,这或许是很多人的固化思维。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很多场景的需求并不需要特别小的体积,而是稳定的性能和可控的成本。
就拿目前汽车市场最常用的高性能半导体碳化硅来说,它作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阻值低于硅基半导体,同时具备“高耐压”、“低导通电阻”、“高速”等性能,在应用过程中,系统效率更高、损耗更低、空间更小。
但这样好用的芯片却受制于成本和产能,成为了阻碍碳化硅器件进入大规模应用的关键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把碳化硅半导体的尺寸从6英寸扩展至8英寸。从技术上来说,碳化硅晶圆尺寸越大,单位芯片成本就越低。
这个解法,也是全球行业内芯片厂家的共识。并且已经有诸多国际企业布局,诸如半导体头部大厂科锐、意法、英飞凌都已经投产8英寸生产线。
对半导体这样的高精技术企业来说,一旦等到需求大规模落地的时候再去布局,肯定是已经来不及了。
芯联集成早在2021年就开始投资建设碳化硅的相关产线,2023年就已经有一定量稳定的6英寸芯片产能。
等到了2024年,芯联集成在国内建设了第一条8英寸碳化硅器件产线,并且带动了国内8英寸芯片衬底、外延、器件生产的整个上下游链条。芯联集成的提前布局,也让中国在这一领域的芯片技术赶上了国际上的主流玩家。
     今年4月份,芯联集成生产的8英寸碳化硅芯片工程批顺利下线。芯联集成董事长赵奇表示,碳化硅业务是公司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有望在今年实现超10个亿的营收,并且在未来两三年拿下更高的全球份额。
夯实业务基本盘,稳定向前发展
作为一家高精尖企业,芯联集成的技术也得到了行业内高端客户的认可。
前不久上市的蔚来汽车旗下全新品牌乐道首款车型乐道L60,其碳化硅模块就是由芯联集成供应的。
据了解,乐道L60是同级别车型中唯一采用全域900v高压平台架构的车型。车体主电驱系统中搭载的是蔚来自研的1200v SiC碳化硅功率模块,这其中就融合了芯联集成提供的高性能碳化硅模块制造技术。
在新技术的应用下,乐道L60拥有更加高效和稳定的动力系统。在降耗的同时,也提高了车型的续航里程。
     当然,能够把如此重要的模组交予芯联集成,蔚来其实一直和芯联集成存在合作关系。
今年年初,芯联集成就与蔚来汽车签署了碳化硅模块相关产品的长期供货协议。在新车型上能够选择与芯联集成合作,也看出了市场大客户对芯联集成技术的认可。
实际上,从2023年开始,芯联集成量产的平面SiC MOSFET,有九成的产品都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主驱逆变器,这也是国内产业中率先突破主驱用SiC MOSFET产品的头部企业。
据了解,现在芯联集成SiC MOSFET的版本快速迭代、产能持续扩大,具有世界靠前的良率和产量。尤其是随着未来首条国内8英寸产线通线,这也进一步巩固了芯联集成在国内乃至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
投身AI,助力国产芯片崛起
毋庸置疑,在芯片半导体行业,AI必然是未来十年的胜负手。
芯联集成也不例外,在过去的三年里,一直积极布局AI产业。据统计,在过去三年里,芯联集成在AI方向的累计投资超过20亿元。
在今年上半年,芯联集成生产的用于AI服务器多相电源0.18um BCD工艺产品成功量产。据公司透露,芯联集成面向数据中心服务器的55nm高效电源管理芯片平台技术已经获得了客户重大项目的定点。
      芯联集成董事长赵奇表示,芯联集成会不断拓宽业务领域,全面布局高增长的AI高速服务器领域,为AI服务器电源,AI集群通信等多个AI系统提供完整的电源管理芯片和模组的代工服务。
对新技术的积极部署,也给芯联集成带来了显现的效果。从今年上半年的半年报来看,芯联集成实现营收28.80亿元,同比增长了14.27%。其中在AI需求的推动下,新能源汽车板块业务贡献营收48%。
赵奇也表示,现在在芯片领域,国内的企业已经开始从上游供应链到下游生产制造等各个环节中,都尝试自主生产。芯联集成也不例外,在产线上,已经有相当比例的器械和原料都来自于国内企业。
在这个特殊的高精行业,也的确只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行业里的企业才能真正实现长久发展。在此之前,则需要像芯联集成这样的本土企业。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21 个回复

倒序浏览
感谢楼主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这个观点我之前没有想到过,感谢楼主提供了新的视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期待这个论坛能够继续壮大,吸引更多热爱学习和交流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很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希望这个论坛能够成为我们共同学习和成长的家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感谢楼主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交流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看了大家的讨论,收获颇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我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感谢大家的解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的问题很有深度,期待更多高手来解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3下一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