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11月30日,在第九届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上,华盖资本创始合伙人许小林表示,在创新药行业,并购重组会是未来的主流退出方式。
2024年以来,国内生物医药行业发生多起并购重组事件,如阿斯利康收购亘喜生物、亿腾医药收购嘉和生物、BioNTech收购普米斯等。在这些案例中,有些是国外公司收购国内公司,有些是本土公司之间的收购。
“从长远来看,并购会成为整个行业的主题模式。中国现在有近5000家药企,如果不通过并购,很难做到规模化和集中化。规模化和集中化的过程中,大量的企业会‘死’掉,或者被其他头部企业整合,中国有三五百家药企就够了,足够满足老百姓的需要。我认为,并购整合在未来一定会成为主流,这种主流背后最核心的逻辑是,整合以后能形成更强的产品管线,或者形成更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公司,这是最核心的驱动力。”许小林表示。
从底层逻辑来看,许小林认为,医药行业的并购可以节约研发时间和研发成本。因为国内外大公司的研发效率并不比初创公司好,他们有很好的产业化能力和商业化能力,但没有灵活性。在这种情况下看创新型研发企业,他们虽然体量小,但决策效率高,所以研发效率高,而研发主导的创始团队自己去布局产能,自己做商业化的成本压力很大,因此这些公司成长为平台公司的难度大、概率低。而并购重组提供的模式可以充分发挥两种公司的各自优势。
“美国市场主流的并购更多是大公司去看创新型品种,使得某一个公司在某一个方向,比如肿瘤管线的某一个适应证上更有核心竞争优势。在中国,驱动并购有更多现实因素,很多上市公司缺乏新的品种,缺乏持续增长的能力,很多央企缺乏研发的能力。所以短期内,并购高发的驱动因素有政策原因,也有IPO受阻的原因。”许小林说。
许小林补充,股权投资行业上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国兴起到现在,最核心的退出方式就是并购重组,而不是IPO。只是中国的股权投资行业在过去二十多年,并购模式没有发展起来,反而IPO成了最主要的发展模式。现在由于IPO受阻,迫使大家需要考虑更多的退出方式,恰好这个时候中国证监会交易所出台了“并购六条”,鼓励上市公司收购非盈利资产,鼓励上市公司跨行业收购。这在IPO受阻的情况下,给了很多创新型企业一个退出的机会。
在医药创新领域中的并购重组热,目前看来是热潮,但因为时间的关系,还没有看到很多成功的案例。
许小林看到很多同行在实操,包括华盖资本投的一些项目目前也在做相关谈判,还在等到得到批准、得到二级市场的认可。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21 个回复

倒序浏览
感谢楼主,干货满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感谢楼主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感谢参与,氛围很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上的分析很到位,让我豁然开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感谢楼主,继续加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辛苦,内容实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观点独特,很有启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感谢楼主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交流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期待这个论坛能够成为我们交流思想、分享经验的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3下一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